東西問·北京文化論壇|短評:科技將如何重塑全球文明對話?
短評:科技將如何重塑全球文明對話?| 東西問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當人工智能開始復原殘缺的敦煌壁畫,當虛擬現(xiàn)實技術讓圓明園遺址“重現(xiàn)”昔日輝煌,當區(qū)塊鏈技術賦能文物保護——這些成功的跨界實踐,正是當前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大潮激起的閃亮浪花。正在舉行的2025北京文化論壇,恰為觀察這一浪潮提供了重要窗口。

誠如諸多學者所言,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古往今來,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雙向奔赴。文化興則國運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置于浩瀚的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觀之,概莫能外。
近年來,隨著以移動互聯(lián)、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shù)字技術的突飛猛進,科技已深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漸由工具變?yōu)榄h(huán)境,受此影響,文化生產(chǎn)、傳播、接受等全鏈條也在加速重構和演進。
科技還是一把雙刃劍。誠然,科技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也為文明對話搭建了更便捷的橋梁,但簡單數(shù)字化“拷貝”并不等于有效傳承,“連接”也不等于“理解”。且當算法開始決定受眾接觸哪些文化內(nèi)容,當虛擬體驗逐漸取代真實交流,作為載體的技術將“登堂入室”,文化的主體性有被吞噬之危。
同時,更值得警惕的是,當前技術發(fā)展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不對稱性。全球文化數(shù)字化進程由少數(shù)技術強國主導,當某些文明的價值觀被編碼進技術基礎設施,文明對話的平等性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數(shù)字鴻溝也將反過來加深文化鴻溝、交流鴻溝。
由是觀之,2025北京文化論壇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發(fā)展”為年度主題,絕非偶然,而是精準把握了全球發(fā)展的時代脈搏,體現(xiàn)了對當前技術浪潮的清醒認識以及對隱藏于技術表象之下諸多哲學命題的深度思考。

本屆論壇包括主論壇、6場平行論壇、20余場專業(yè)沙龍以及多項精彩配套活動。其中,“保護傳承:數(shù)字化賦能文化遺產(chǎn)”“破界共生:科技激發(fā)文化原創(chuàng)力”“城市文化: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質(zhì)”“交流互鑒:尊重文明多樣性”等6場平行論壇將深入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明對話的新范式、科技為文化傳承帶來的新助力、人文合作向前邁進的新動能等話題。在技術革新加速演進的當下,論壇所聚焦的方向,不僅關乎文化保護傳承的技術手段更新,更觸及文明交流互鑒本質(zhì)的深度思考。
跳出論壇把目光放得更廣些,我們或能找到更多答案。論壇舉辦地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本身就是一部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教科書。
從故宮的數(shù)字化重生到中軸線的智慧保護,從傳統(tǒng)胡同的創(chuàng)意改造到工業(yè)遺址的文化賦能,北京的實踐表明:真正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技術嫁接,而是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基因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萍紤撛鰪姸翘娲说膭?chuàng)造力,應該拓展而非壓縮文明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以人為本、以文為魂的科技應用理念,或能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一種新視角。

再回到論壇,今年論壇將呈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虛擬與現(xiàn)實、東方與西方的多元對話。這些對話不僅囊括了文化發(fā)展的技術路徑,更上升至人類共同未來的價值選擇。而“交流互鑒:尊重文明多樣性”平行論壇的設置,與年度主題巧妙呼應,在點題,也在破題——在全球化進程面臨多重挑戰(zhàn)的當下,這種基于相互尊重、平等互鑒的文明對話,尤顯珍貴。
文字編輯:徐皇冠
圖片編輯:崔楚翹
值班編輯:李嘉茵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 專題:2025北京文化論壇
東西問精選:
- 2025年09月23日 21:28:52
- 2025年09月23日 19:32:23
- 2025年09月23日 13:12:52
- 2025年09月22日 19:54:34
- 2025年09月21日 19:28:35
- 2025年09月21日 19:21:07
- 2025年09月21日 14:48:37
- 2025年09月20日 17:31:30
- 2025年09月19日 19:28:06
- 2025年09月17日 19:31:51